近年来,共享充电宝以其便捷性迅速渗透至商场、餐厅、车站等公共场所,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项普及服务。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,共享充电宝背后潜藏的个人隐私泄露风险也日益凸显,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安全黑洞。
一方面,共享充电宝在使用过程中通常要求用户通过手机App或小程序进行授权,涉及位置信息、设备标识、支付账户等敏感数据的收集。部分企业可能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过度分析或商业营销,甚至存在将用户信息转售给第三方平台的风险。另一方面,一些不法分子可能通过技术手段篡改充电宝硬件,植入恶意程序,在用户连接时窃取手机中的照片、通讯录、密码等私密内容。2021年曾有媒体报道,某品牌共享充电宝被检测出存在非法数据爬取行为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
从法律角度看,我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《网络安全法》等法规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应遵循合法、正当、必要原则,并要求企业采取技术措施保障数据安全。用户若遭遇隐私泄露,可依据《民法典》侵权责任编主张权利,或向网信、市场监管等部门投诉举报。对于企业违规行为,监管部门可处以警告、罚款直至吊销许可的处罚。
为防范风险,建议用户选择知名品牌的共享充电宝,仔细阅读权限申请说明,避免使用过程中授权不必要的敏感权限。同时,企业应强化社会责任,完善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机制,定期进行安全审计。立法和执法部门也需持续完善监管体系,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,共同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线。
共享经济不应以牺牲用户隐私为代价。唯有通过用户警觉、企业自律与法律约束的多方合力,才能让便捷与安全真正并行不悖。